2019年6月18日 星期二

寶塚劇團與伊莉莎白皇后(二):文化轉換


先前在上一篇的時候,概略先導性的說明了寶塚劇團的演出模式之後,這次的文章就是要帶來關於文化轉換的部分。

當然這篇文章首先必須要將寶塚劇團的明星系統完整說明過後,才會接著切入到關於寶塚劇團版本的《伊莉莎白皇后》此一主題。



<寶塚劇團與伊莉莎白皇后():文化轉換>

[I. 何謂頂尖明星:以「階級」為基礎的明星系統]

上一篇文章談論了關於寶塚劇團之中,女角演員以及頂尖女角的部分,那麼這次的這篇文章,就是用來探討寶塚劇團之中的男角演員與頂尖明星了

1.      男角演員:明星系統的基礎

在寶塚劇團之中,男角演員雖然往往都是屬於戲份上較為吃重者(尤其你如果還是主演男角的話),但是卻也往往是比較吃香的

尤其寶塚劇團其實主要都是著重於男角演員,而且寶塚劇團之中相對較受歡迎的演員(當然了,據說這是適用於女性觀眾的現象),也都恰巧是男角演員

畢竟這些男角演員看起來,其實也都挺帥氣的吧?明明就是女性反串演出,有的偏偏就是能夠看起來比真正的男性還要帥氣

不管怎麼說,我們先回到先前提到過明星系統(Star System)─只有資歷與才能足夠的演員,可以擔綱主角與女主角

在寶塚演員的明星系統之中,站在男角演員頂端的,就是頂尖明星(トップスター,通稱主演男角),也就是寶塚劇團中眾演員之間最具有主宰性的地位

而且通常能夠成為頂尖明星的男角演員,如果不是最具有才能的演員,就是已經有著一定程度的資歷的資深演員


說也有趣,寶塚劇團最初在二十世紀初的日本創辦的時候,明明就是以「給所有現代女性一個公平競演的舞台」作為目標,最後卻也演變出了階級制度

然而只要仔細想一下的話,就會發現階級制度的產生可說是理所當然的─畢竟男角演員才是比較受歡迎的,而且舞台上也是男角演員比較醒目

不過就算是這個樣子,只要多觀察寶塚的幾個劇目的話,就會發現一個更為奇妙的現象─男角演員與女角演員之中存有階級差異,但是同樣是男角演員,卻也存在似有似無的階級差異

前面就已經提及過,頂尖演員是一個組之中最具備主宰性地位的男角演員,但是卻也是最為吃重的男角演員

至於其中的原因,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

2.      頂尖明星:明星系統金字塔的頂端

所謂的頂尖明星顧名思義,自然就是最為頂尖的男角演員,這種演員一般通稱為主演男角,但是要成為主演男角並沒有那麼容易。

首先,能夠成為頂尖明星的第一個先決條件,就是要成為男角演員─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這就注定男角演員在地位上優於女角演員(換言之,即便是一個組之中的頂尖女角,終究只能算是萬年第二名)

成為男角演員還不夠,大多數的男角演員都是從伴舞演員或是路人角色開始,要經過非常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成為有聲有色的男角演員。

當然某演員如果非常的幸運,是一個本身就非常有才能的男角演員,那麼當然是非常恭喜了,因為距離頂尖明星的路程將會比較短(當然了,醒目程度、氣質以及人氣也都是考量因素)

但是大多數的頂尖明星,往往在成為頂尖明星的過程之中,並沒有那麼幸運─很多的頂尖明星都是經歷多年訓練與演出(聽說至少會需要十年,這通常取決於一個劇組的人事安排),等到最後熬出頭,才成為頂尖明星的。

頂尖明星雖然是寶塚明星系統的頂點,但是成為頂尖明星之後,我們就會遇到最常見的那句老話─地位越高,責任就越大。


雖然成為頂尖明星,代表著絕對就可以成為一齣戲的主演演員(主役),但是往往這個時候已經過了非常多年,所以大部分的頂尖明星通常平均只會在任兩到四年的時間(約略參與四到六次公演,但是當然也有一些當很久的)

不過頂尖明星除了是絕對的主演人選以外,其實也通常可以成為一個組的門面,甚至還有機會登上寶塚發行的月曆。

以下一些例子,就是用來說明寶塚的頂尖明星,通常都是絕對的主演人選:

《凡爾賽玫瑰─奧斯卡篇─》(ベルサイユのばら-オスカル編-).1991月組公演
涼風真世 奧斯卡(オスカル)→為時任月組主演明星

<*附註:各位大大絕對沒有看錯,那個《神劍闖江湖》之中給劍心配音的涼風真世,不僅是寶塚出身,還曾經是寶塚的月組頂尖明星,這其實就解釋了為何涼風真世是女性,卻有辦法使用與男性相近的聲調來配音。>

《茜紅大地紫色鮮花》(あかねさす紫の花).1996雪組公演
一路真輝 大海人皇子→為時任雪組主演明星

《泡沫之戀》(うたかたの恋).2000宙組公演
和央葉華 皇太子魯道夫(皇太子ルドルフ)→為時任宙組主演明星

獻給王家的歌(王家に捧ぐ歌).2003星組公演
湖月和多留(湖月わたる) 埃及將軍.拉達梅斯(ラダメス)→為時任星組主演明星

《凡爾賽玫瑰─菲爾遜與瑪麗.安東妮德篇─》(ベルサイユのばら-フェルゼンとマリー・アントワネット編-).2015花組公演
明日海里奧(明日海りお) 菲爾遜(フェルゼン)→為時任花組主演明星

[II. 伊莉莎白皇后:如何從德文音樂劇,轉換為寶塚著名劇作之一]

1.      《音樂劇.伊莉莎白》(Elisabeth das Musical):最初的原點

除了上面提過的《凡爾賽玫瑰─奧斯卡篇─》、《茜紅大地紫色鮮花》以及《泡沫之戀》以外,寶塚還有不少著名的劇作。

但是在所有寶塚出品的著名劇作之中,普遍被認為是推坑專用,最適合初級者的劇作,就是這個文章要探討的主題─《伊莉莎白─愛與死的輪舞─》(エリザベート -愛と死の輪舞-)

原本是奧地利德文音樂劇的《伊莉莎白》,是以奧地利皇帝法蘭茲.約瑟夫(Franz Joseph Ir. 1848-1916)的妻子.伊莉莎白皇后(Empress Elisabeth of Austria)嫁入皇室之後,本應是美好婚姻最後卻童話破滅的故事作為主軸。

當然了,《伊莉莎白》之中的主要人物有三位─死神(Der Tot)、伊莉莎白皇后以及法蘭茲.約瑟夫─而死神則是主角。

死神是虛構角色,劇情裡面說什麼小時候伊莉莎白皇后爬樹的時候不甚摔下,結果遇到死神當然也是虛構的,而死神愛上伊莉莎白皇后自然也是虛構。

不管怎麼說,我們只需要知道兩件事情:

-          原本德文版的《伊莉莎白》(不論是奧地利版本,還是德國版本),在選角上是男女有別─換言之,就是男性演員演男角,女性演員演女角。
-          原本德文版的《伊莉莎白》(不論是奧地利版本,還是德國版本),是使用德文演出(這聽起來是廢話,但是後面就會說明為何提及這一點)

2.      《伊莉莎白─愛與死的輪舞─》:文化轉換的結果

在全球化方面研究的眾多理論之中,存在有一種所謂的全球在地化(GlocalizationGlobalization +Local)的理論。

此處所謂的全球在地化,就是將原本是外國的東西,以自己國家的風格的方式演出─例如台灣就曾經做過,將莎士比亞戲劇以中文的方式演出的事情。

寶塚的《伊莉莎白─愛與死的輪舞─》,其實就是一種全球在地化的行為,而且似乎還非常的成功。

當然其中涉及的因素之一,就是將原本是德文的東西,全都變成了日文─最明顯的部分就是唱歌的部分,歌詞變成了日文,卻還是能跟原本德文版的歌曲的旋律搭上邊。

然而第二個因素,就是非常典型的文化轉換─將寶塚系統的演出模式,直接就套在《伊莉莎白─愛與死的輪舞─》的演出。

在這樣的演出模式之下,寶塚版的演出其實就非常固定─死神由頂尖明星飾演、伊莉莎白皇后由頂尖女角飾演、法蘭茲.約瑟夫則是由第二男角/其他的次要男角飾演。

此處這樣子說可能並不明顯,不過有一個地方十分明顯─寶塚的系統裡,相對受優待的往往都是男角演員,其中最受優待的則是頂尖明星。

據說在傳統寶塚歌舞秀裡面,所有的男角演員都會裝扮成浮誇的華麗風格,但是其中裝扮的最為浮誇、最為華麗的就是頂尖明星(而且據說如果每個人都在背後用孔雀式羽毛,背後羽毛最多的那位就是頂尖明星)

而在《伊莉莎白》的德文版之中,死神在裝扮上並沒有非常的華麗─說華麗可能會很奇怪,但是真的看起來就是非常的普通。

但是寶塚版的死神不僅裝扮的最為華麗,打扮看起來最為拉風,甚至還會使用看起來非常貴重的鎧甲裝扮,還搭配半邊的翅膀裝飾。


而且與其說《伊莉莎白》的德文版死神看起來很普通,我們如果說寶塚版的死神看起來就是活脫脫的明星,根本一點也不為過。

其次,其實《伊莉莎白─愛與死的輪舞─》每一次的公演,也絕對都是由劇組的頂尖明星來飾演,此處就稍微列出幾位飾演死神的名單。

1996.雪組公演:一路真輝→為時任雪組主演明星
1998.宙組公演:姿月麻人(姿月あさと)→為時任宙組主演明星
2002.花組公演:春野壽美禮(春野寿美礼)→為時任花組主演明星
2007.雪組公演:水夏希→為時任雪組主演明星
2009.月組公演:瀬奈純(瀬奈じゅん)→為時任月組主演明星
2014.花組公演:明日海里奧→為時任花組主演明星
2016.宙組公演:朝夏真人(朝夏まなと)→為時任宙組主演明星

最後,當然也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地方,就是寶塚版的《伊莉莎白》裡面的演員,全部都是女性(就連跑龍套的角色與路人的角色,也都是女性扮演)

從這些地方來看,我們可以針對寶塚版的《伊莉莎白》做出以下結論:

-          寶塚版的《伊莉莎白》,所有的角色都是女性演出(當然了,這是因為寶塚本來就是全女性演員劇團)
-          寶塚版的《伊莉莎白》,所有的台詞與歌曲全部都是日文(雖然這是廢話,但是後來日本其他非寶塚版的《伊莉莎白》都是以寶塚版的作為翻譯基礎)
-          寶塚版的《伊莉莎白》,只有頂尖明星可以擔綱死神演出(而且十分奇妙的一點,這些擔綱死神演出的幾乎都是屬於男角高音部)

所以從上面的結論,可以得出寶塚版的《伊莉莎白》在文化轉換上,涉及到兩個層面:

-          語言
原本是德文演出,變成日文演出。
-          演出模式
原本是男女有別,但是套用寶塚的全女性演出模式,外加頂尖明星模式。

[結語:文化轉換,會創造不同的東西]

其實這篇文章寫了這麼多,雖然是將自己以前寫的期末報告翻譯與改寫,不過主要也是用來介紹寶塚劇團。

本來是有考慮要寫寶塚劇團的起源,但是因為後來想想實在是沒有必要,所以最後就沒有寫了(原本寫的作業裡面,將這個部分也涵蓋進去了)


那麼這次的文章就也先寫到這邊,這樣就是暑假以前這個學期的最後一篇文章了,最後也希望如果有路過的大大,可以提出指正或是分享看法(因為有些地方可能會記錯)

幻月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